当前位置: 首页 > 班主任论坛 > 素材型班会课:素材之(美以养德)

素材型班会课:素材之(美以养德)

2013年08月20日 21:26:11 来源:宁武县实验小学校 访问量:365
 

素材型班会课:素材之(美以养德)

【美以养德系列】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审美具有无功利的功利性,它之所以无功利,是因为它与名利、权势无关;它之所以带有功利,是因为审美可以通向最高的善,也就是最高的美德。这种善与美德,已经不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修养了。按照康德的说法,“美以养德”这个说法中,“美”所养的“德”不仅是表面的道德素养与文明礼貌这么简单,而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讲,最高的美和最高的善是统一的。

作为班主任,是否舍得花几节班会课,专门让学生看看电视散文,在平淡静谧的叙述中把握大自然的灵性?是否能够在德育的过程中适当贯穿审美教育的内容?一篇优美的电视散文《西湖无语》,可以让你的学生沉浸于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湖美景中。一篇《蜀南竹海行》可以让学生去领略竹子的神奇与美观。美的教育是难以讲授出来的,能够讲出来的都是一些生硬的道理,美是要靠整个心灵沉浸于审美对象中,要完全进入那个虚拟的审美空间,让自己忘掉尘世间所有的烦恼纠结,忘掉所有的名利与虚荣。美靠的是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在春风化雨中受到教育。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趋于物质化和功利化,学生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总是希望看一些轻松搞笑的肥皂剧,要么就是惊心动魄的动作片,一看到优美的散文便会昏昏欲睡。学生对于影像也是有选择的,作为班主任,不能完全顺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而是应该站在教育高度,对学生的审美倾向进行适当纠偏,让学生真正成为席勒所说的“完整的人”。否则,急功近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急功近利的学生,这对于教育是毁灭性打击。

 

 

素材一 蜀南竹海行

【素材介绍】

这是一篇精美的电视散文,时长23分钟。具体内容如下:

宜宾,蜀南,百里方圆,全是竹。 

国人爱竹,是因为中国人特别像竹。 

在三千年华夏国粹里,竹是诗,是酒,是歌,是画,是令人沉醉、令人惊悸的阴柔之美,东方人的美。风霜雪雨,四季不同,竹的色调也不同,人们的评价更是不同。 

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两个爱妃娥皇、女英,明知夫君已去,仍千里奔丧,双双坠于湘江。她们悲恸的身姿化为婆娑摇曳的竹干,哭虞舜的泪水便化为竹干上的点点竹斑,凄凄婉婉,悠悠潇潇,此为潇湘之由来。后来什么“潇湘妃子”、“潇湘泪”、“潇湘院”皆典出于此。经屈原、韩愈等宗师的渲染,一说到湘君、湘夫人,就使人想到竹林,一见到竹林,就想到女人的泪。尤其是下小雨的时候,点点玉珠顺着细窄的翠叶蒙蒙洒落,如泣如诉,缠缠绵绵,哀怨娇嗔,令人心碎。在蜀南竹海,有一种唤作“慈竹”的竹,纷纷细雨中,更显得圆润剔透,娇翠欲滴,一摆一动,送万种风情,现百般诱惑,任谁,都想走过去轻轻的抚摸,似乎在拭抹美人的眼泪。这种怜怜无助依偎在你胸口上的感觉,正是竹雨的魅力。怜惜之心一起,柔柔的竹雨再一飘来,人,马上就能生出那永不泯灭的天良, 

还记得唐代的“竹溪六逸”、西晋的“竹林七贤”吗?七贤中,我最喜欢嵇康。他除了爱喝酒、死得可怜、一生潇洒风流外,最让人称绝的,他还是个音乐家,在竹林中,他谱成了一曲千古绝唱“广陵散”。古今书籍对此曲记载颇多,可惜失传。没听过也好,可令后人任意想象……晚霞时分,竹海之中,阮籍刘伶等酒仙,盘坐在落满竹叶的地上,烫上一壶菊酒,或泡上一壶竹茶,一阵微风透着竹林间隙巡巡拂来,嵇康倚坐竹下,白衣白袍,面前一尾竹琴。几个美丽的少女,甩着长长的彩袖,随着竹风,踏着弦拍,在你眼前舞着舞着……那是一首诗,一幅画,或是在诗画中复活的那一曲“广陵散”。 

说到竹雨,就想到竹风,竹雨是女人的泪,竹风是男人的诗,加在一起,旋回起伏,抑扬顿挫,任你遐想,那是爱,也是竹的诗韵。 

天生万物,代代衍化,无论是谁,都应有个灵魂。竹也一样。竹干中,空空的,隐一股清白浩然之气竹节处,鼓鼓的,显耿耿孤傲不屈之节竹叶间,沙沙的,涤无尽浮华红尘之恋竹林里,柔柔的,卷丝丝春花秋月之帘。偶在竹径行走,一瞬间,灵台清澈,明心见性,清风掠过,气血舒张,那浩浩荡荡的清气,使人触觉到弃绝杂念的禅界,这禅界,是古往今来多少儒生佛子追求的境界!士大夫讲究气节,所谓臣节、国节、妻节、子节者也,惟遇高风才亮得名节。何谓高风?即霜寒之风。愈是霜寒,愈是清冷,竹干愈挺得笔直俊拔。古人将孤松、寒梅与傲竹并称“岁寒三友”,百代千朝,称诵不绝。当知竹子除了这似水的柔情,还有那倔强阳刚的一面。 

在竹海,最震撼我的,是那种一竹倒下,万竹爬起,前赴后继,勃勃跟上的生命力。竹生笋,笋破土而出,再成为竹,一年独立,二年长成,五年成林,十年成海,如此循环,如此繁衍,如此顽强!在万树丛中,论气势,看阵仗,说意志,比坚韧,惟我竹君也

这些,才是竹的灵魂,竹的神髓,竹的奥秘,竹的精神所在。所谓竹的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蜀南竹海,与别处竹海不同,其林中,有溪,有石,有桥,有瀑,曲曲弯弯,高高低低。如你漫步到竹径的山泉旁,俯下身来,双手一捧那沁人肌肤的泉水,泼在脸上,凉凉的,滑滑的。站起身,深深吸一口天地清气。再静下来,闭目倾听,无穷无尽的竹海中那巡回激荡的阵阵沉涛,你用心,必可感触到百里外的层层远山。然后,你背着手、昂起头、缓缓地、不徐不疾地继续往前走。拐过一道青石岩,百米开外,薄薄的水雾里,朦胧所现,一座根根绿竹搭就的酒楼。一股肉香气,一股融入竹海、而不能以荤素来品评界定的肉香气,被潮潮的轻风徐徐送来,那是竹筒饭。竹海里,竹子自然多得是。用竹下的清泉淘一把白米,盛入新鲜的竹筒里,放进几块用松脂细细熏制的腊肉,捂上盖子,再在干柴与竹叶上燃一把火,架一个锅,把竹筒蒸熟。此时,你告诉自己,天下间所有的大事皆可放下,你,只想吃饭。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凡清雅之士,都在庭园里种几棵竹。记得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他的恩人、当时已归隐的介子推,派兵逼他出山做官,可介子推不愿意,背着老母躲入竹山。晋文公放了一把火,不一会儿,山上的竹全烧光了,介子推母子也烧成焦炭,却始终没有出来。一代隐世高人生于竹山,死于竹山,也算归得其所了。蜀南竹海,古代的名士来过不少,如李白、黄庭坚等,也隐居过一些高人。每个觉得做人比做官更重要、人格比功名更高贵的孤臣书子,都会有飘然出世之感,都会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慨,都会喜欢种竹赏竹伴竹。这便是竹的高洁。 

除了名人雅士,老百姓也爱竹。几千年了,人们歌竹林而悦目,制竹椅而坐躺,造竹板而击敲,扎竹筏而漂荡。时而,还舞竹剑而激昂,吹竹箫而回肠,品竹笋而滋生,书竹简而飞扬。人与竹,竹与人,那么多年了,又岂能分扯得开?竹任人砍伐,任人排遣,却从来没有索取过什么回报,这才是竹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此次观竹,最叫绝的,是在百里竹海上空坐缆车。据说,只有蜀南竹海才有。在竹林里可透悟人生、涤荡红尘,那在竹林上面呢?君不见那浩渺无边、壮阔无穷的翠色之海、绿色之浪?丛丛竹中,间歇几户人家,白云深处,错落几座红崖,漫山锦绣,尽入诗画。诚所谓“水中更见竹精神”。林海里,隐隐约约的,千百条溪流激起层层水雾,团绕在条条竹枝间。再与竹叶溢出的缕缕清气合为一处,化作袅袅雨烟,旋转着,交合着,由一种无形的力量将这满山遍谷的清白神灵之气,凝聚饱满,迸发出来,尽意地向高空……只有在高空上,极目俯视,你才能真正领略到什么叫竹海,才会发现自身的渺小,才会感佩大自然的神奇,此刻所见,才是竹海的气魄、竹海的抱负,也即是竹的胸怀,中国人的胸怀。 

这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冬天。此时京师,霜风凛凛,一派苍凉,虽有易水之狂歌,燕赵之慷慨,又怎比得上来到蜀南,观此竹海?!在南国清越的古筝伴绕下,去体悟禅理,去凝思诗韵,去超越美学,去倾注柔情,去洗涤心灵,去舒展经脉,去奉献自我,去修磨心性,去探索人生之奥秘和宇宙之伟大,去吸纳山川之灵秀和日月之精华,去将自己融入这干干净净、清清白白、透透彻彻的竹世界里……惟有此,你才会爱上这些竹,这片竹海,以及这竹子的精神。 

如果你是中国人,就该有这种精神。 

【素材指南】

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曾提出了一个关于教育的著名论断:以美育代宗教。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是对中学生的要求。当今中学教育,明显存在着“重分数轻教育,重德育轻美育”的倾向,再加上社会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学生在这个社会中也会情不自禁受到影响。对于美学素质的培养,基本上已经淡出中学教育舞台,说得严重一点,它从来就没有登上过中学教育舞台。作为班主任,不论他是教哪科的,都应该在关心分数、注重管理的同时,多带领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熏陶。《美以养德》系列散文,正给班主任提供了这方面的教育素材。

 

素材二 西湖无语

【素材介绍】

这是一篇精美的电视散文,时长39分钟。具体内容如下:

如果一个人年轻时在烟花三月来到江南,逢一个雨天又恰好在西湖,想象起来都风姿万种。多年以后风雨归来,彼此容颜已改,你依然认得出被西湖收藏的当年的情怀。你感慨的是一种转身间的错过,重来时你既是风景里的人又是旁观者了。 

胸怀锦绣气自华。西湖已向所有的人敞开,西湖的人文气息使杭州繁华而不轻浮。显然这里的人更有理由骄傲,他们和西湖一起迎接晨光,一起送走夕阳,他们可以滋润地生活在平凡的简单日子中,他们的日子又和西湖一同展示给外来的人。这是世俗的天堂,现代和传统坚硬的碰撞并没能让它走样,它有深厚底韵含蓄的温柔力量,这诗意散淡的日子每每让外来的人羡慕和向往。 

不管什么季节,不管什么天气,西湖的诗情画意随处都是,你留神也会绊着你,千年的才情熬成的芬芳能呛得你不敢胡思乱想。只要一不小心想起哪个古人或脑子里冒起一句诗词,你就会跌进湖中翻腾,就会在陈年的知识和稠腻的情感中犯懵。这里美文佳句、名流痕迹繁密,无处能比。如果你知道的不少又总想知道,还没到这儿你就疲劳了。这就是西湖——挂在江南胸前的一块老玉,看惯了多少秋月春风,被多少人的故事滋养的这般温润。 

西湖本无语,是每一个年代的人们将它装点,然后再斑驳脱落。 

历史的余温已不再烫手,西湖的夜晚想必无梦。这里被无数只笔填过,满得连写意的空间都不再有,但这里拦不住你做白日梦。 

对于西湖,我已无法赞美,只有感受还能印证生命的真实。我只感受早晨微雨中的心情,在窗前抽一只烟,喝一壶茶;我只享受下午醺然困意中的美,最好连眼睛也睁不开,在蜂蜜般的阳光里。春意如丝,总是趁易感时刻潜入心里,不知不觉就织起了盛梦的袋子,我将白日梦安放在这样的时刻。 

那时年少,梦想追我,连惆怅都是阳光般的。黑色的眼神中总有一点星辰。现在我有资格追梦想了。梦之花朵本是藏在叶的裙底,能否开花全凭你怎样呼吸。你鼾声大作它也睡去,你轻轻叹息它就开了。而我的夜星星太多,梦恐怕是羞涩地溜掉了,只有白日梦可以借风抓住,风用春丝系着,寄存在恍惚的时光里。 

那时年少,浑然不觉时间的杀气,总是凝视远方,将时间甩在后面。目空一切时,身轻的像鸟;再赏红尘美时,方觉时光虚度。飞翔似乎只是一瞬间,落地时才知那是十年。总是在后来才明了,枉读了“总将薪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我曾经与诗一样的丁香般的女孩擦肩而过,错过她捧给我的荣耀,错过单纯的快活。我还多次与穿绿衣的春天错过,错过她的芬芳、错过她的模样。 

西湖不语。它静静地看着树下闲坐的人、湖边散步的人,以及那个做梦的人。西湖给闻得到香的人以香,给听得到雨的人以雨,给抓得到风的人以风,给触得到心痛的人以美和忧伤,也陪游逛的人将时光消磨。只有一种人西湖给不了什么,那是手拉着手在阳光下爱着的人。他们手拉着手在柳浪下漫步,他们手拉着手坐在树叶的尖儿上,从清晨到傍晚,从花开到花合,直到黑暗迷昏了星空,青春依然醒着。 

三月晴朗的下午,阳光下的梦如一瓣云一样清淡,如花儿轻轻的缓缓飘落,放大的春天弥漫过来。阳光揉皱湖水,就当是你在将这块老玉抚玩,不用证明你悠闲,发呆的这一刻生命肯定是你的。 

你做个轻轻的梦,你梦着拥有杏花烟雨江南,你梦着深深庭院可以收藏月亮,你梦着能闻到过往流香。当你真正拥有自己的梦时,生命就精彩了,哪怕它小得可怜,像一颗晶莹的水珠,依然闪耀着自觉的光芒,因为它宣告了自己是水。杨柳婆娑的枝条懒懒地垂向水面,终究缠不住水中落日,却撩拨得太阳流了一湖绚烂的涟漪。 

白日梦淡了、薄了,傍晚悄悄吸走了它的颜色而渐渐黑了。黑夜的梦醒在凌晨,白日梦醒在傍晚。在这交界的时候,隐藏了某种神秘的仪式。 

白日梦没能将被知识漂白的头发染黑,但我也不会为什么而懊悔。我们因梦想而创造,因创造而延续梦想。初到与重来之间,爱的年代已经走远,西湖依然是无言的背景,世俗的天堂。 

今天当我又站在新的起点,带不走的还是那年留在西湖难舍的情结,那些与错过有关的瞬间。我从西湖捞起洗过的身心,就让深沉的落入湖底,清淡的漂于水面。

【素材指南】

德国美学大师席勒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欣赏美景是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一篇优美的电视散文《西湖无语》,可以让你的学生沉浸于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湖美景中。当今社会有点浮躁,学生也难免受到沾染,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关于动作、搞笑的视频,而对于人文自然风光方面的视频不“感冒”,作为班主任,应该在学生的审美态度与审美观点上多多指导。这种单纯的审美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宁静,也会给他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席勒提出,人应该成为“完整的人”,离开了审美的熏陶,人是不完整的。

 

素材三 江南忆太平

【素材介绍】

这是一篇优美的电视散文,时长21分钟。文字材料如下:

这一片烟波浩淼的水面就是我美丽的母亲。不仅仅是我,每一个生长在这里的人都会把她当作母亲湖,因为她一直用清澈的乳汁喂养着我们,让我们长大成人。如果一定要我谈谈对太平湖的感觉,我会说,我属于太平湖,只有跟她在一起的时候,我才会感到心灵的宁静与富足。 

老一辈的人说,这太平湖的水是最有灵性的了,因为她发源于天下最美的山——黄山。然而,他们的美又是截然不同的。黄山将山川之美推向了极致,这种美是运动的,瞬息万变的,充满活泼的激情。太平湖却不一样,她是静谧的,从容的,蕴涵着一种温柔而又坚定的力量。微风拂过,清波荡漾,粼浪层层铺展开来,直到薄雾氤氲的天边。她的水总是绿的,是一种澄明的绿,也是一种沁人的绿,既深不可测,有着无限内容,又清澈无比,明净可人,能滤清杂念,洗尽烦愁,使人变得快乐而单纯。 

我是在太平湖边长大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带我到湖上泛舟,有时是捕鱼,有时干脆就是在湖上玩耍嬉戏。寒来暑往,日升日落,我渐渐熟悉了太平湖的每个季节,每个场景。晴天,太平湖宛如一个健康明朗的青春少女,一派美好与无邪;而雨天的时候,一座座小岛散浮于烟云之中,像极了一个缥缈而美丽的梦。 

长大了,我离开太平湖,在一所大城市读书。离开家的那几年,太平湖经常在梦中萦绕着我,不知怎地,我经常没来由地想着她,在梦中听到太平湖的水声。我知道我离不开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在太平湖的怀抱里,我才会感到快乐和充实。因此师范一毕业,我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 

你看到我现在的学校了吗?我的小学就在这个小岛上,她有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字——曙光小学。她是那样的简陋,就像一株小小的银杏树,在荒草乱石的缝隙里,顽强地扎下了自己的根须。全校只有十几个学生,分布在四个年级。而我,是校长,也是他们唯一的老师。 

学校的生活是清苦的,不过我很快习惯了。白天,教孩子们读书、计算,和他们一起出黑板报,打乒乓球。每当往黑板旁边贴上一张新的奖状,我总是掩饰不住心底的快乐。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便一个人呆在学校里,备课,学习,直到深夜。有时候实在太累了,我就一个人走到湖边,看着夜色中沉静的太平湖,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向她诉说我的快乐与苦恼,而她就像一个宽容慈爱的母亲,微笑着,静静地聆听我的喃喃絮语。 

老师,我又忍不住给您写信了。每天送走最后一个学生后,我总是想跟您说一说今天的教学情况,谈一谈我的感受。我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给我来信,喜欢听你们告诉我外面的事情,更希望知道母校的变化。有同学来信问我:为什么不愿意留在繁华的城市里,却偏要回到那个寂寞的小岛上?我怎么跟他们说呢?我希望他们来看一看,只要看一看太平湖,看一看我们的学校,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孩子,就会明白,为什么我每天都这么快乐了。 

我的生活实在是太平常也太简单了。可以说,生活在太平湖边的每个人的故事都比我的动听,我只是太平湖的一个孩子,哪有孩子不觉得母亲美丽的呢?在我眼中,太平湖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富饶的地方,她以博大的胸怀养育了这里的树木、飞鸟、游鱼,以及生活在她怀抱里的人们。与此同时,她还给人以心灵的滋养,使得太平湖的儿女们个个健康美丽,勤劳善良。 

小岛四面临水,学校与外面联系,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小船。每天清晨,孩子们由家长摇着小船送来上学,呀呀的橹声惊碎了太平湖的晨梦。有时候天气晴好,我干脆把课堂挪到湖面上去,一边欣赏湖光山色,一边给孩子们讲故事。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唱歌,歌声和笑声沿着粼粼波光,滑出很远很远…… 

曾有一个音乐家来太平湖采风,就住在我们的小岛上。每天清晨,他早早地起来,漫步在湖畔,听风的声音,鸟的声音,湖面的声音。走的时候,他告诉我,对太平湖,不仅仅要去看,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聆听,去体会。他感慨地说,只要用心去听,你就会发现,静寂的湖泊中,绵延着一曲有着巨大感染力的交响乐,一组涵容了深刻意蕴的壮丽诗章。后来,我终于能听到自湖底传来的音乐了,我时常被震撼着,被感动着,这片茫茫的水面就是一种丰富的生命存在,而我们,只是她生命华章里跳跃的一个个小小的音符。这时候,我觉得我是真的长大了,懂得了太平湖,懂得了生活,懂得了生命原来可以这样恬淡沉静,而又激越婉转。

【素材指南】

一节40分钟的班会课,班主任应该舍得花20多分钟时间让学生看看这篇电视散文《江南忆太平》。很多班主任一提到美,立刻想到的是美德,是精神领域的美,其实美德中的美其实已经附着了很多伦理性的东西,从美本身而言,它已经不是纯粹的美了。按照康德的说法,审美是一件无功利的功利行为。它之所以无功利,是因为它与名利、权势无关;它之所以带有功利,是因为审美可以通向最高的善,也就是最高的美德。这种善与美德,已经不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修养了。

 

 

素材四 可可西里生存日记

【素材介绍】

这是一组视频,共五集,每集大约30分钟20051111,中国2008奥运会吉祥物公布,可可西里的骄傲——藏羚羊最终入选,成为福娃迎迎迎迎那骄傲而可爱的羚角,像是在向全世界人民,展现它精灵般的魅力。这就是一篇以藏羚羊为线索和主人公的优美叙事散文。以下是散文节选:

《巡山》:可可西里三面环山,只有东边是开阔地,盗猎分子常从青藏公路向西侵入保护区。不冻泉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五道梁保护站和沱沱河保护站由北向南一线排开,而卓乃湖,则是唯一一个无人区里的保护站。卓乃湖,是音译的地名,藏族同胞把藏羚羊叫:Zu,卓乃湖就是藏羚羊聚集的地方。每年七八月,可可西里绝大多数的母藏羚羊都会集中这里产仔。 

车子在荒滩上缓慢前行。离得老远就看到荒原上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而我的可可西里之行,即将从这里开始。 

《藏羚羊》:一个人,如果有机会,去长久地保护另一个生命,那么他是幸运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被唤醒的责任感,使命感与骄傲感,是很难在别的地方找到的……

《反盗猎》:生命的价值,在这些人眼里已经微不足道。甚至连母性的力量,也不能丝毫地打动他们。他们是贪婪的,也是愚昧的。是令人发指的,也是让人悲哀的……

《兄弟》:兄弟之间的感情,没有泪水,只有拥抱;没有伤感,只有承诺;没有对过去的流恋,只有迎接未来的坚毅……

《故乡》:已经是第八次进可可西里了。如果说,第一次来可可西里的感觉更像一场探险,那么到了如今,当我坐在车里,看见天空越来越近,那感觉,我已不再是一个访客,而更像是一个定期回家的游子……

【素材指南】

初中高中均适用。这系列视频,不仅能让学生领略雄奇瑰丽的异域风光,更能让他们探讨关于生命、关于责任、关于友情的话题。

雪样年华

【素材介绍】

这是一篇优美的电视诗歌散文,时长21分钟。作者是北大在读博士生耿姝,她以游子的身份回到家乡,感受到家乡的美与亲切,她独自走在雪地里回忆起十年前那个男孩。散文中的歌曲是王量演唱的《雪人童话》。下面是文章节选:

十年了,因为大多只在过年时才回家,家乡的春夏秋于我,已经有些陌生,只有雪,年年与我相约。十年中我去过很多地方。很多城市都下雪,但只有哈尔滨的雪铭刻在我的心里。一到冬天,哈尔滨便换上它充满魔力的外套,风为梭,雪为线,织出零下三十度的美丽。细密的雪花,能将纷扰的城市,变得纯情和奇幻。那些美轮美奂的宫殿,曾经带给我多少无忧无虑的想象。还有那纯白的雪雕。看到它们,就仿佛心灵也干净下来。大约是因为年年能重温故乡的冬天,雪,也变成了我思乡的符号。无论在哪里,看到雪,便会想起家乡。想起热腾腾的大列巴和红肠。想起家里火热的暖气和被窝。想起快冻掉耳朵的时候还坚持在外面疯跑。想起在齐膝深的雪地里打雪仗。我的思念,便像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无论从哪里的天空飘落,都会回到故乡的土地。

十年,对女孩来说,是一把很长的尺。我们都很怕老,总感觉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若是以这把长长的尺子来丈量,那么没几次便量到了头。时光像流水,无声地,缓缓地改变我们。有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唱着: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 

【素材指南】

初中高中均适合。雪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并非稀奇之物,可是对于南方某些地方的孩子,却是难得一见的东西。这样一篇以雪为线索的优美散文,可以将学生带入那个唯美而又伤感的艺术世界,静静地品味关于故乡、关于童年的记忆。许多年过去了,很多事情和场景早已淡忘,只有那份心底的纯真常常唤醒尘封的记忆,让自己的心灵时不时地回到那个温柔的港湾,那个港湾就是故乡。

 

编辑:王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县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宁武县实验小学校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