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爱是教育

爱是教育

2017年04月16日 09:38:23 访问量:86
 
《圣经》必然是教育经典——基督教宗教教育,从来拿它作教材。教徒有多少,《圣经》的学生就有多少。很难说有哪种法定教材能够和它比一比持久性。
我看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方知道十九世纪的美国小孩儿跟那时候的中国小孩儿一样,都在家长老师的教鞭下,战战兢兢背诵经典。汤姆头疼的是难以按要求背出《圣经》选段,而中国的孩子呢,是在《弟子规》和《论语》前为自己的结结巴巴瑟瑟发抖。这种印象给今天的人一种信息——这些经典很死板,是套在人头上的枷锁。
很多年以后,我翻开《论语》和《圣经》,越读越感到它们讲出了许多我苦苦思索方知道一点点的道理。很欣喜,很佩服,眼界顿开。而且,我还感到这些经典写得很美。《论语》我专门谈了,这儿就来看看《圣经》。
比如《圣经·马太福音》说:“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样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那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所罗门乃古代显赫的以色列国王,在耶稣看来,再显要的帝王,他们所得到的装饰,都不及一朵花儿美丽。
比喻天成,一下子直指生命的核心:最贵重的,是我们原本就有的身体。可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在很多时候更看重衣衫,而忘记了父母所赐的这件独一无二的珍品。作者拿飞鸟作比喻,显示出一种淡然的智慧,如同天籁,诗意盎然。大自然,或者说上天本来给了我们最美的自然的生命,可人们在贪婪的驱使下,看不见自己,羡慕着荣华,给自己增添了多少无谓的负担哪。
“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是的,谁能做到呢?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然而世人在名利面前,从来是争先恐后,“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跛足道人唱《好了歌》是要启发甄士隐“觉悟”;而甄士隐是聪明的读书人,而且有了家破人亡的经历,一听就懂了,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这篇解注,进一步引申发挥了《好了歌》的思想。只是,人们读不懂这个,执迷不悟,还是艳羡这可以玩弄权术、操控贾府财政人事大权的王熙凤,算计再算计,唯恐赶不上趟儿。
曹雪芹没有读过《圣经》,但是,真正具备智慧的人们从来心意相通,他们操持不同的语言,用肤色不同的嘴巴,说出了一样警醒世人的真理。可一代代的人们是好学生吗?人们多大程度上在这些经典里面汲取了智慧?
想来,伟大经典正因为人们的尊奉,而产生了教育上的强迫,比如汤姆被强制背诵《圣经》,中国的孩子因为要作八股文或者考取“明经科”而摇头晃脑死背“四书”,这种强制已经背离了经典作者们写作经典时那种自由开放的心态,又怎么会让孔孟或者耶稣的后代产生跟祖先一样的阅读狂喜呢?声明一下:我就是在完全不必考试的三四十岁的时候,才主动翻阅了《圣经》的。到今天也没有彻底读完。我把《圣经》放在床头,以便困惑的时候,无所事事的时候,发蒙不知所措的时候,翻开来,随意读上几段。
我不知道欧洲的神学院是怎样一种学习研读的情景,但我从来有一种偏见:上神学院如同上党校,有些乏味,不算真正的学习。耶稣小时候没有神学院,他的门徒跟随他亲聆教诲,都不知道神学院是什么东西。或许神学院一诞生,耶稣直面人生苦难的思考精神就算告一段落了。
另一个偏见是,我认为每天面对做不完的试卷和一摞又一摞作业本的中小学教师,全本细心研读《圣经》,是过于浩大的工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读上一小段,并且从中得到我们需要的维生素。也许,能够在先圣的一段话前停留愣神,反而更符合求道的精神。
比如这一段: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圣经·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十三节)
透彻!这简直就是对所有当教师的人们的谆谆告诫。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简直懵了——还有人把教育的真谛说得这样通达明晓!
“方言”一词不好解释。我翻《圣经》其他译本,有人译作“人间各种话”,这就明白了。“万人的方言”用来指一个人嘴巴灵光,啥话都会说,而且说得好。
一般而言,以说话为谋生手段的教师,舌头的能力要远远强于一般人。我个人就是例子,随着教龄增加,我的演说才能越来越出众。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有回班上要插个新生,看成绩表不很理想,我又拒绝不了校方领导的命令,于是当着办公室众多同事的面,给那领着孩子站在我桌子旁边的家长“上了一课”,滔滔不绝十五分钟,兀自不觉尽兴。等那对母女出了门,同事赞叹:好家伙,字字珠玑,兵不血刃啊;那孩子要在你这儿不好好学,她怎么对得起你今天一番金玉良言?我很得意,其喜洋洋。这番口才让我占了不少便宜:家长会,连市长来也听得发傻。后来,那女孩儿的学习成绩却不见起色,无论班会课我讲得多么好,或者,我跟她单独谈话,她一言不发,任由我施展巧舌,她还是没有数理化的状态。她只有一个爱好,用铅笔,在随笔本上尽情写下陕西老家的乡村故事。我提倡学生随便写自己想写的,这个倒对我胃口,便不厌其烦给她批阅。文字有些粗糙,但是故事远超一般孩子:城里的读书郎们,只会瞎抒情,回不到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后来高考,她成绩低微。我批阅过的作文没有给她帮上语文成绩的忙。再后来,毕业,作鸟兽散。再后来,一个农村考上大学的男孩子得了肠癌,在医院里奄奄一息。我去看望的时候,她也去了。有回我碰到穿女兵服装的她走过来,说是刚去看了那男生回来。那孩子离开世界的时候,她还去过几次。但是,其他孩子呢?他们都知道消息。但是,他们绝大部分没有露面。女孩后来做了母亲,在一个网站做编辑,依然写作,依然喜欢讲述温情的故事。她没有因为我的伶俐嘴巴得到什么益处。想来,我那些默默的评语,倒还给了她一些实实在在的支持。后来我在网上读到一个朋友夸我批评学生“兵不血刃”,简直羞愧得要拔了电源!
教育离不开语言。但是过分依赖语言,教师的话就变成了训诫和律令,高高在上,威压着孩子,肯定能让胆小的规规矩矩,老实的变得听话顺从。但是,这改变不了什么。比如,他们考上了很好的大学,也不一定拥有自己的思考。
教师不应该变成“鸣的锣,响的钹”。或者换句话说,教师不应该做传声筒,只会发声,却没有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内心的声音,就是耶稣在这儿谈到的爱。
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点。耶稣告诫说:“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离开了爱这个核心,教师的知识是苍白的。
今天,中国教育把知识教育做到了极致,我们空前地重视学习成绩。我们把清华、北大看得比天大。我们崇拜状元。我们膜拜金榜。我们的教育宝典上讲的是“哈佛女孩”的故事。但是,我们还记得爱吗?爱,在课本里占有怎样的地位?或者说,当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高高在上、振振有辞、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沾沾自喜时,还会想到爱的传递,才是他的根本使命吗?反省自己,我感到自己欠缺的并不是渊博的知识,而是对学生的体谅和理解。越是当班主任,我们越是感到班级学习竞争的压力。这种压力当然不是教师们自觉承担的,环境给了我们太多应试的要求。但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需要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褒扬成绩表上的前几名时,是否伤害了更多的同学?我们用“高效课堂”催着全班同学赶进度时,是否完全忽略了一个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的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可曾为一个学生的善良关注过他?或者,我们还会发现学生的善心和爱意吗?
带着名次的压力,我和很多老师一样,自然免不了用讽刺的口吻提到很多同学的学习。我们很急躁。我们想的是自己的工作业绩。我们很多时候忘记了,教育的根本是学生,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学生。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促成他们自我的发展,而非获得一种压倒别人的资格。教育的出发点如果是竞争,教育的目的如果是分出社会等级,只会捍卫和更加牢固地建筑一个人与人争斗的世界。无数现实迹象表明,这样的教育已经或者正在让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裕,却似乎并不能为人们的幸福找到更好的落脚点。因此,我们不能忘记,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类的进化,让人更富有人性。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虽然永远不能避过它传授知识、让学生的力量变得更强大的功能,但是,它天生负有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促成学生人性发展的使命。教会学生爱,或者,用教师的爱滋养学生形成一颗拥有爱的心,是教育能够促成人类进化、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世界现状的真正力量。这样的教育才会对人类的幸福有帮助。不指向幸福,教育的意义是虚无的。你用知识教出来一代代有本领的人,但是他们不促成社会全体的幸福,自己也不幸福,这样的知识传授有何价值?
只有爱的教育带来爱的发展,只有爱的力量发展,学生才真正得到成长。拥有爱,学生们才可以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生力军。
因此,《圣经》说:“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但是,“爱是永不止息。”(《圣经·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十三节)
要爱,就要克制自己,这个克制属于教师:“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圣经·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十三节)
也许,我应该做的,就是不要自认为拥有知识,就变得夸夸其谈,自以为可以高高在上,对学生指手画脚。而是,要“不轻易发怒”,不做传声筒——只会讲授知识的说话机器。仅有知识传授之能,我们也许很有本事:“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足以在课堂上高谈阔论,但是,“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顶多能算“鸣的锣,响的钹”,借着考试大锤的敲击,当当当,嚓嚓嚓,发出催人成功的巨响,却一点儿也没有促进人性成长的内涵。
    爱,就是教育本身。有了爱,我们才能超越有限的人性,向完满的神性前进:“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圣经·新约·约翰一书》4.18)说得真好啊,有了爱,教师已经变成了神——他完善了自己的人性,他让自己成为了神。
我想起了孔子的话:“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只要你想要仁爱,仁爱就在你心中;只要想爱,你就成为神本身。
《圣经·新约·路的福音》正好有意思一致的说法:“凡祈求的,就得到;寻找的,就找到;敲门的,门就开了。”
而完善自我,不正是我们教书的理由么?“这样,爱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我们就可以在审判的日子,坦然无惧。因为他如何,我们在这世上也如何。”(《圣经·新约·约翰一书》4.18)我们成了人间的耶稣,人间的上帝。我们将神性变成了人性的现实。我们因此变成了自己的上帝,因为我们为传递爱而教学。爱,就是上帝的化身。
这样的教师不靠权威对待学生,无论是知识权威还是管理权威。他一定是温和的,谦逊的,仁慈面对学生的。他当然教给他们知识。但是,他教给他们知识是为了是为了让他们懂得爱,是为了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爱,感受到爱的幸福,增加他们爱的力量。因为,他想要他们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爱的旅程。他与他们平等,因为他们互相仁爱。
因此,“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圣经·新约·约翰一书》4.18)
想想看,为什么今天还有教育者依赖“军事化管理”?恐怕他们除了想用严格到刻板的管制,把学生的全部精力都塑捏成他们想当然的做题的力气,也还在于,他们相信刑法会让人惧怕,惧怕就会让孩子听话,听话就能提高成绩,有成绩就是教育的一切。
让人惧怕,这还是中世纪专制统治者的那一套思维方式。人人惧怕的时代,秦始皇征服了六国,雍正增加了国家税收,希特勒横行了欧洲,斯大林统一了全体国民的思想。他们都取得了“好成绩”。但是他们不知道:“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也永远不会完全。爱不完全,自我就不完全,自我就没有发育成长。没有个人成长的国家,还算不上一个现代国家。在一个国家至上的社会,人性不会有什么发展空间,人的地位也不会有效提升。
一个爱的心灵得不到成长的时代,也许有了不起的管制成效,扩张成绩,经济奇迹,但是,这个时代没有真正的教育,也没有人类的幸福,只有一些成功者诞生,有一些数字让人们吃惊,有一些枭雄让人们畏惧,有一些帝王将相供我们编辑史书。但是,人在哪里?人的幸福在哪里?会不会,因为教出了高于他人一等的成功者,结果,更多的人们要受更多的欺压,从而丧失幸福的机会。
教育而不促成人的自我完善,教什么呢?又为什么教?
读《圣经》,我感到,作为改变不理想生活现状的教育,爱,是它的终极目标。
编辑:王霞
上一篇:无墙的课堂
下一篇:七个顶级心理寓言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县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宁武县实验小学校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