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课堂到底是什么

课堂到底是什么

2019年04月15日 10:21:11 访问量:116

课堂到底是什么

 

王栋生老师写过一本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表达了他对课堂的一些思考。收录的文章都是可读性很强的随笔,风格依然是敦厚中透着犀利。读这些文章,很容易让人想起现实中的课堂,也容易让人产生去探究课堂本质的想法。

01

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有几节课引发了我对课堂的思考。

第一节课,执教的是一位中年教师。因为是借班上课,他在导入环节开始与学生“套近乎”:“我早就听说咱们学校的学生素质特别高,很多老师说在咱们这里上过课就不想回自己的学校了,今天我得看看同学们的素质到底高不高。”我猜测,这位老师的本意是夸一夸学生,然后用激将法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便完美地配合他完成这节课。出乎预料的是,学生似乎对这番夸奖并不领情,更不愿意配合老师抛过来的“激将法”。学生既没有同声附和,也没有热血沸腾,气氛显得平平淡淡。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几次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但只有少数几个人回应。见此状况,老师明显有些着急,带着情绪的话语脱口而出:“都说你们素质高,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呀!”话一出口,本来还有些温度的课堂一下子冷下来,以后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学生愿意回答问题。自然,整节课也就陷入了尴尬和冷清。应该说,无论是这位老师的个人基本素质,还是课堂设计的精巧程度,都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但最终的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原因何在?或许,第二节课能够给我们一个答案。

第二节课,执教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长期在农村中学任教,普通话水平很一般。课堂上,他拿出自己剪好的图案让学生尝试拼图。根据预设,学生应该是无法完成任务,然后教师顺势引出要“进行合作”来完成,以便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没想到,他确实低估了这所名校学生的能力,他的纸片一发下来,学生几乎在瞬间便完成了拼图。这样的结果让他一下子慌了神,站在学生中间喃喃自语:“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这可怎么办呢?你们应该是拼不出来的呀!”然后,他迅速跑到黑板的一侧,拿出剪刀和一些纸,拖着乡音说:“我再剪,我再剪,看看能不能难倒你们!”因为紧张,他连本就不标准的“普通话”也抛到了一边。我开始担心,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粗糙,会不会让这些城里的孩子心生轻视。但是,所有的学生都善意地笑了,静静地等着老师慌乱地递过来刚刚剪出的新图案,然后开始认真地拼图。这一节课,这位老教师始终处在一种笨拙状态,而孩子则始终进行着愉快的学习。特别是师生之间的那份融洽和默契,让听课的老师无不动容。

在很多时候,我们来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大多关注的是教师的临场表现和技能技巧,我们希望一种高大上的顺畅与流利浸润整个课堂。而我,则从这位老教师看似粗糙的课堂上,看到了另外一份力量,那就是师生关系。一个充满着信任和宽容的课堂,一个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足以满足学生智慧和生命的快乐成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是一种关系。

02

几年前,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级别比较高的教学论坛活动,其中最吸引人的环节是由两位特级教师演绎的“同课异构”活动,课题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不知道是“不约而同”,还是“相约而同”,两位特级教师都把出彩点放在了判定定理的探索上。

第一位特级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四根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想办法把它们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详细讲解了活动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因为规则中几乎涉及了操作的主要步骤,学生很快就按照老师的意思把木棒围成了平行四边形。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了一通表扬之后,便开始让学生说明自己拼接平行四边形的依据和理由。回答问题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能够熟练地说出来还没有推证出来的定理内容,以至于老师不得不一次次把学生“拽回”还没有学习定理的状态。

第二位特级教师的方法更是吸引人,一上课就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硬纸板撕坏,让学生想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还原出来。并且,老师没给学生做任何的解释和约定,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一时间,整个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围在一起,画的画,拼的拼,把自由发挥的淋漓尽致。活动完成,当学生解释自己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时,使用的依据几乎都是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这位老师不得不一遍遍追问:除了定义,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最终,几乎是在老师的“明示”下,学生才一点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两节课都没有讲完定理的探索,更不要说定理的运用了。当然,我们不能根据一节课有没有完成预定的内容来衡量课的质量,但却让我更加弄不明白: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下面的小故事。

1928年,梁思成学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草创之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既是组织者,又是仅有的两名授课老师。梁先生特别注重启蒙教育。开班第一课,他先在黑板上一笔画了一只小狗,问大家这是什么?大家齐声答狗。又在小狗的旁边画了一座与小狗大小差不多的小屋,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狗窝。他又在狗的旁边画一个大的屋子,再问学生是什么,学生都说是房子。梁思成笑了,说“狗窝”和“房子”,一个是狗睡觉的地方,一个是人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尺度”的含义。大师就是大师,“尺度”这个很难用语言轻易讲通的抽象概念,就在谈笑间烙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了。

同样是课堂,梁先生可以把抽象的问题讲得简单而有趣,我们为什么非要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千折百回呢?当然,我讲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为了拿梁先生的课与两位特级教师对比,更不只是为了对比出两位特级教师的故弄玄虚和花里胡哨。而是想借用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课堂应该是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装神弄鬼做扮相的舞台。

这个尺度必须把握好。

编辑:冉彦强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县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宁武县实验小学校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