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如何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2022年04月13日 09:17:42 来源:网校空间 访问量:38
     
 

-                           ---------------------河北承德黄金明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知道在第三学段目标的表述也看到,在问题解决方面也特别的强调了要学会从具体的情景当中,从数学的角度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然谈到这个目标的具体实现,老师们也有困惑,例如,真正让学生去发现一个问题、提出问题,有的时候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要花很多的时间,而又没有这么多时间能够真正让学生经历这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换句话说老师也觉得很重要,但又很难实施。在教学中真正的激发起学生的求知、质疑是学学生发展的血药,激发学生的质疑乐趣的方法如何

1、教师教学中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提问题,或者不敢提问题,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学习观念陈旧。要鼓励学生勇于批判,有批判才能开拓,才能有问题,才能有创新。教师通过给学生讲名人故事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如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其次还要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思想情绪,锻炼敢问问题的勇气。再次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不论问题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最后还要要求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要取笑提问的同学,让每一个同学“敢问”。

2、教学中渗透质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因此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渗透质疑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像,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实际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首先老师要经常这样做,把这做成一个自然的过程,给学生做了一个好的榜样,第二要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一些基本观察角度反问、倒着想这些思维的过程技术像电影似的慢慢的放给学生,暗示给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再反过来问。

3、在教学中合作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研究。

中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班着重从以下几种情况实施合作学习:(1)学习内容较难,大多数学生仅靠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2)学习活动量较大,全部由学生个体来完成需要化大量时间,那么组织学生分工合作;(3)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之后,为了共享学习成果,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当小组合作学习中遇见了新问题,则先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记录下来让其他小组解决,如果再解决不了的,就与老师共同探讨,以培养学生相互解疑能力。由于课题组对实验班的合作学习实施比较到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提升;例如:如图一 ABCD时,图中的APCPABPCD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对这个问题,学生不仅给出了五种解法,而且有些解法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4、建构知识互动提问的研究。

建构观认为,知识必须形成网络在学生头脑中建构,才会形成力量。建构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智力活动。在探疑阶段,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新奇想法,哪怕看起来有些荒谬,但只要有创新成分就要给予鼓励和奖励。在质疑阶段,通过各种各样的变化训练,如一题多解、改变条件、改变结论、变换角度等方法来寻求问题的变异。在释疑阶段,师生以创新性为标准,各持己见,共同评价学生的思维结论,对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树立尊重差异,追求新颖性的概念,通过发散性的答案引导学生以创新为标准去评价别人与自己的思维成果。留疑阶段是知识的应用阶段,给学生以极大的余地和广阔的探究空间

5、引入竞争机制,合理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相互评价。开展我为同桌出道题的活动的评价尝试。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加活动,动脑筋出题,合作解决问题,相互进行评价。学生不仅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而且增加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通过各种方法的实施,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分层要求,分层评价,具体办法是:分别对待、分层表扬、分层评价。对后进生以鼓励为主,能提出简单的问题给予鼓励,并引导延伸;对优等生要求高一些,多鼓励他们去挖深知识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原文信息:
原文信息:
编辑:吴群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县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宁武县实验小学校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